莫扎特和贝多芬,谁的成就更大?(旌遥)

                      

美,是人的本质、本质和理想的形象显现。(中国美学家  黄海澄)

我们用这个标准,对公认的一些伟大艺术家进行比较,看有无道理。

                                 一

人的感情是会变化的,艺术家也是如此。好的艺术家往往有一个思想、感情逐步加深的过程,莫扎特(1756 –1791)就是一个典型。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他父亲带着他和他姐姐在欧洲旅行演出赚钱,很快誉满全欧。

这种经历,使得莫扎特早期音乐都带有讨好听众(观众)的目的,旋律简单、感情单纯、短乐句多次重复,容易记诵、听众喜欢。而在写出动听、悦耳的旋律方面,莫扎特在古今作曲家里都超群绝伦。他的许多作品都好像是一气呵成,旋律能在听者脑海里几天萦绕不去。例证:第三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6和K219)、土耳其进行曲(K331)、小夜曲(K525和K320)等。

他早期所有的作品,包括小夜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都这样,它们与巴赫、亨德尔、海顿的作品一起,是古典音乐的代表。这种音乐好听,却没有多少意味,更多是体现音乐的形式美。

直到29岁(1785年起)莫扎特的创作才进入了一种新境界。此前,他已经多次受到生活的重创——与大主教争吵、被解雇、生活陷入贫困、4个孩子先后夭折,最后一个夭折的孩子是弗朗兹·沙弗·沃尔夫冈·莫扎特(1844年7月29日去世)。在1785年这年,他钟爱的钢琴协奏曲风格骤变,创作出来的第20、21、22钢琴协奏曲,以前那种单纯、欢快的风格大大减退,作品转为深沉,厚重。次年,第23、24、25钢琴协奏曲先后问世,在抒发自我方面技巧更加圆熟。24号钢琴协奏曲悲愤满腔,是莫扎特音乐中的异类,贝多芬在排演此曲时都说,“我们将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25号协奏曲却是另一个极端:自信、欢快,但第二乐章慢板仍多有感伤的意味。他晚期的钢琴协奏曲如此丰富,与《安魂曲》和最后两部交响曲一起,构成了他音乐成就的巅峰。

莫扎特创作力极其旺盛,但直到1788年在维也纳完成的第40交响曲,他才真正找到感觉。本来交响曲这种大型作品,是要取悦观众,形成群体响应,但这部作品,莫扎特把自己人生感受灌注进去,使得它成为第一部有鲜明个人情感的交响曲。第一乐章那种惊惶不安的悲剧气息,一下子把听众抓住,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第41交响曲则表现了莫扎特感情中对庄严、雄伟、华美的追求,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高贵,既照顾了听众的审美习惯,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色彩。

贝多芬是青年和壮年各有所长。40岁(1810年)以后,他先后写出了合唱幻想曲、庄严弥撒曲、第七、第八、第九交响曲,这些作品带有宗教的热情、人生的沉思、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庄严、深沉、高远,但他年轻时代在《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那种如火如荼的激情也消减不少。两个阶段的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感情,但“意味”有较大不同。

很多人认为,贝多芬音乐天分不如莫扎特。只是看起来如此罢了。天分是一方面,才能又是一方面,成就更是另一种考量。

莫扎特善于创造悦耳的旋律,贝多芬则身手更全面,可以写出动听的、沉思的、冥想的、敬虔的、勇猛的、诙谐的……各种风格的旋律。在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中,除了歌剧,其他方面贝多芬成就都更高。贝多芬更专注写具有他性格的作品。他用情更深,音乐旋律更加感人,每部作品的感情层次更丰富、思想更复杂。莫扎特交响乐写了39部才找到自己,贝多芬写到第3部就已经是完全的自己了,到第9交响曲达到了交响曲的顶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写了19首都大同小异,20首以后才成熟而显示不同个性,而贝多芬从第3首钢琴协奏曲开始就已经有自己的独特印记,第五钢琴协奏曲摘下了这一体裁的桂冠。

莫扎特音乐是优美的典范,有着女性般甜美温柔的气质;贝多芬音乐是崇高的极致,有着大海般深沉壮美的气象。

莫扎特同一类音乐的不同作品之间差异不大,哪怕最好的20号至27号钢琴协奏曲,即使聆听千百遍,有时偶尔听到某个片段,要马上说出是那部作品的哪个乐章也不容易。贝多芬的作品之间差异很大,有不同的情感特征和旋律风格,一听就能识别某个旋律属于哪部作品。也就是说,贝多芬要创作很多完全不同的音乐,完全不同的旋律,构思难度之大,超过莫扎特。莫扎特可能音乐天分高于贝多芬,但贝多芬创作才能高于莫扎特。

莫扎特的这种弱点也是高产逼出来的,由于年纪小小就承担几乎全家的全部开支(有关情况请读莫扎特传记),他不得不为获得报酬而快速创作,完成订单,写完一首就接着写下一首,没有机会停顿下来总结、提升,只因人生挫折太重,他的音乐基调在最后几年才染上现实的悲情。贝多芬有公爵赞助,不需要为订单发愁,这使得他可以精心构思,从容写作,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贝多芬作品里蕴含的感情比莫扎特丰富多样。莫扎特作品,即便是晚期那些意蕴深厚的作品,主要的感情基调是哀怨与欢快的交织,而贝多芬比较早熟,30岁前后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就已经有着极为复杂的感情:悲伤的、勇敢的、对抗的、沉思的、振奋的、欢快的,甚至还有一种中老年人才有的沧桑感,越到后期,他作品中哲人式的沉思、宗教精神也越发增强。贝多芬也能够运用所有的乐器,表现他种种复杂的感情。比如定音鼓由弱渐强,加上圆号悠远的乐音,常常成为一种非常具象的、号召性的标记,在他作品中反复运用。又如小提琴拨弦声,常常被他当作从沉思中警醒的前奏(举例: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后半部)。

音乐的旋律由不同音高的乐音组成,音域越广,表现力越强,作品的表情越丰富。贝多芬音乐的音域比莫扎特更广,比如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第三乐章临结束,在奏出高亢的结尾前,音流如瀑布般连跌三个八度,造成一种从高峰落到谷底的错落感。这种大起大落的旋律线条,在莫扎特音乐中是看不到的,因而表达的感情,也是莫扎特音乐无法实现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之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也是至今无人超越的丰碑。他共留下有编号的钢琴奏鸣曲32首。这些钢琴奏鸣曲虽然建立在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多乐章结构之上,但贝多芬融入了自己对所处时代的历史感受、精神诉求和社会认知,通过体裁革新与发展,加强了钢琴奏鸣曲的戏剧性,扩大了钢琴演奏音域,提高了演奏技巧与力度对比,形成了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风格。这些钢琴奏鸣曲风格各异,兼具开创性与经典性,在钢琴艺术史上成为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彪罗曾巧妙地赞誉它们为“新约圣经”。在我看,这些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自由写作的“个人情感日记”。

贝多芬一方面延续了巴赫、海顿、莫扎特惯用的奏鸣曲创作模式,继承了他们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的风格,同时在旋律处理上,明显带有海顿的影子,同时还吸引了莫扎特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奏鸣曲的新形式,比如在传统三个乐章模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或诙谐曲,对传统奏鸣曲中快、慢、快的曲式结构进行调整,在作品内涵方面加入新元素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他年纪轻轻便因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到了世人瞩目。一直到晚年,他都没有停止探索,因此音乐成就呈现步步递进的态势。(参考http://www.chncpa.org/cgyl_278/yszl/wqzl/201703/t20170316_168322.shtml

就抒情性而言,或者说音乐的“诗性”而言,莫扎特早期的音乐,其特长在旋律的优美、流畅、悦耳,歌剧音乐兼有叙事性,但抒情性不强,或者说,感情的浓度有所不足。而贝多芬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就以抒情为主,他创造的旋律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故而感动听者。“悦耳”和“感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正如“优美”和“崇高”一样。

当然,还得重点提及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自他的20号以后,层次大大提高,主要也是因为感情浓郁,个性色彩得以充分体现。这类作品数量太少,只有8首。他的其他作品,就抒情性和艺术家个性展现而言,都不如这8首那么突出。

艺术作品,如果以其体现的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而言,感情浓度高的,要胜于感情含量较低的,感情强烈的,要胜于感情较淡薄的。

从欣赏者而言,美,是对审美主体具有正面价值的本质、本质力量和理想的形象肯定,这种肯定越充分,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越高。

因此可以说,贝多芬的成就高过莫扎特,不仅如此,他也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中,情感最强烈、情思最丰富、心理最强大、境界最高越的一位。

发表在 文艺与美学随想录 | 留下评论

找  寻(新体诗)

        找  寻

 

我们就像那些成年企鹅

到冰海里捕食归来

朝着冰山下聚居地奔去

从黑压压叫喳喳的鹅群里

毫不困难地辨认出

那独特的乳音

独特的颜面

就是你了,我的孩子!

 

我亲爱的骨肉!

短暂的分别

加深了我们的思念

这种思念亘古流传

流淌在血脉里

标志在基因里

如此顽强,如此强烈

在拥抱的那一刻

完全融解

 

2017年12月 儿子参加学校军训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致  大  海(新体诗附英译)

   

——纪念那位逝去的英雄

 

他们下令,

把你的骨灰

深葬大海

想让你永远消失

 

雷电交加,涛声滚滚

大海呜咽着,

以她宽广无边的胸怀

接纳了你

 

从此,你的精魂与海一体

潮起潮落,水汽蒸腾,

化为云,化为雨

随风而行,永不停息

 

春雨柔萌,滋养众生

夏雨滂沱,灌注江河

秋雨清凉,晨露夕霜

冬雨如晦,润彼青岗

 

他们,想让你永远消失

而你却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2017年11月3日

 

To the Sea

—for a passing hero

 

They gave order

bury  your  bone-ash deeply

in the sea

hope you vanished forever

 

Thunder, lightening, waves roaring

the sea took you in

her vast breast

with sob and tears

 

Your spirits dissolved in the water hence

ups  and  downs  with tides

evaporated into clouds and rains

go with the winds never end

 

Rains in Spring are gentle and nourish all lives

Rains in Summer are torrential and poured into the rivers

Rains in Autumn are cool and refreshing,dew in morning and frost at night

Rains in Winter are gloomy while still moisten the mountains

 

They hope you vanished forever

you are alive ,however,

every moments

and everywhere!

 

【Mr. Liu Xiao Bo, the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was persecuted to die in jail on July 13th  2017】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海 螺(新体诗)

        海 螺

 

从你的怀抱里,我听到

潮水涌起  退下

卷起白色的浪花

在荒凉的海岸日夜喧腾.

 

从你的怀抱里,我听到

鲸鱼在歌唱

像瀑布漫过礁石

呼应满天的星星

 

从你的怀抱里,我听到

海藻的私语

在海底森林中

汇成绿色的轰鸣

 

从你的怀抱里,我听到

螺纹在你身上

一寸寸生长 凝固

留下岁月悠长的回声

 

2014年9月 后作为儿童诗教学的示范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白 云(新体诗)

  白 云

 

白云邈邈,

如蚕丝在高天缱绻

昨夜或有巨鱼跃天

留下片片鱼鳞

自在漂浮

 

假若从那里向下俯看

你居住的城市不过

像地球脸上一小块褐斑

而你,更深藏在

大地的皱褶里

 

不,那是自然的大脑沟回

隐藏着宇宙演化的秘密

却没有储存

任何人生的记忆——

那分手的泪水

那夜半的叹息

还有那些生命的篝火

爱和怨

生和死

 

在深空,一切都很安静

安静到风声消失,而

时间,却滚滚滔滔

不舍昼夜

流入黑洞……

 

2013年7月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感 悟(新体诗)

     感 悟

 

黄昏时分,车过郊原,

我望见村庄一一掠过

消隐在暮色中。

 

时光如潮水,也这样

把我们的青春和爱席卷而去

辽阔的海岸,处处留下鱼贝残骸

 

老去的一代,

如秋叶纷纷凋落

我们也踏过童年、青年、壮年,尾随而去

 

啊,这宇宙永恒的轮回!

就这样笼罩万有,

将一切再造和毁灭。

 

不要悲叹,不要哭泣!

看哪,落叶堆积的沃土下,

生命的甘泉涓涓不息。

 

待冬去春来,

裸露枯枝上,

又将抽发茸密的新绿。

2007.1.16 母亲病重急归 写于火车上。

2004年与前妻分居后离婚,心理伤害很大。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游海归来(新体诗)

游海归来

 

晚霞流金。

远岭披云。

盐田倒映灰色的天空,

向后飞奔。

 

一个渔村,

又一个渔村。

仿佛包裹久远的记忆,

让我思绪纷纷。

 

身上还余着海腥味。

畅泳的感受仍留心间。

那是天地人

神秘交和的时分。

 

如幻、似梦,

我现在是一朵白云

无牵无挂,

正升向最远的星辰。

 

上帝,

赐我这样多,这样丰美。

而我何德何能,

竟领受这样的恩典。

 

山风吹过树林,

发出琴一样的声音。

那是你的回答吗?

我的至尊。

 

这样的美景良辰,

我又能享受多久?

人生如旅,

在万代绵延中了然无痕

 

夜已深深

夜已深深。

一个渔村

又一个渔村。

 

 

仿佛蕴藏久远的秘密,

我的心砰然跃动。

月亮,已经升起,

跟这风景一样永恒。

 

2005年7月23日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痛 思(新体诗)

 

驱车狂驶。

从后视镜中,我看见

都市灯火

渐次远去,

缩为一个血红的暗点,

彷佛那一夜苍穹裂缺

留下的血迹,

如今已被风干,

无人

记起……

 

2004年2月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记   忆(新体诗)

   

 

哦,是的

你我那些故事

都日渐古老

封存在寒武纪

你我的眼泪将凝成一粒琥珀

 

石墙上爬满了伏石蕨

苔藓,也漫过了年久的台阶

孩子们在石墙内喧闹

秋千架下,日影无声地游移

 

呜呜地灌进门缝

不知在为谁而泣

我看见

紫色的涡流

在房间里升腾

 

直到夜幕降临

哦,是的

随风而来的思绪如同挽歌

不知你是否也曾听到

 

垂死的叹息。这一刻

我只想,我只想

重新涉入赫拉克利特之河

唉,却不再有你

只舀到了

满满一勺月光

 

2013年6月17日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

遥远的杜鹃花(新体诗)

遥远的杜鹃花

 

亘古静默,却又绵延如歌

故乡的青山,清明时节,

一定又开满缤纷的杜鹃

 

红的,白的,紫的,

像云,像海,像我的思绪浩漫无边

她们,是天降的仙子

 

迎风漫舞,含芳浥露

她们是大地的精魂

伴随我的先人长眠。

 

祖先,从万古的洪荒走来,

祖先,从苦海和烈火中走来,

祖先,你们的血脉如溪水涓涓流传

 

阡陌上偶然的相遇,

篝火边偶然的倾谈

成就了我今天的必然

 

年轻时愿有双翅远走高飞

而今,蓦然回眸,

心中却涌起莫名的感念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爸爸妈妈,伯父伯母

在那个世界,你们可得安恬

 

故乡的山常在梦里隐隐浮现

细雨霏霏, 年年岁岁

山花烂漫, 岁岁年年

 

你们正从时间的屏幕依依褪去

山色,模糊了你们的容颜

你们与大山的形体融为一片

 

那满坡的杜鹃花,

莫非是你们放不下的牵挂

在风中日夜呢喃

 

 

遥远的杜鹃花,请代我

对大山俯首低语:不论走到哪里

我的心都与那片土地永远相连。

 

2012年3月29日 清明节前应小学诗歌朗诵会而作

发表在 旧体诗作品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