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创作系列谈之八 境界

                  

此处所说的“境界”,不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个“境界”,而特指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

其一是“精神高度”;

其二是“格调”。

境界是内容、形式、风格的综合体现。境界的层次,不仅包含艺术风格,还包含对这种“艺术风格”的评价。

境界,不是Style(风格),而更像是Taste(品味或者品位)。

一位号称“吴越浪客”的人发表在网络上的诗歌:

白云披峻岭,山色绕竹排。

恃武扬威去,灰头丧气来。

请问,这样的诗有境界吗?或者说,境界高吗?

为什么它境界不高呢?

它基本合乎平仄。如果说,前两句的描写还有点诗意,后两句就毫无美感,也没有来头。

作者并没有想好他写这首诗的目的,只是发泄一种很肤浅的激情。

基本就当一种文字游戏,

这种态度,决定了这首诗境界低下。

当今后多人写诗,虽然也合格律,但感情轻浮,意境全无。且自我吹捧、自我美化,令人作呕。

不仅现代人写诗有如此俗调,而且唐诗里也不乏此类。

佛教徒王凡志有一首诗叫“世间何物平”:

世间何物平,不过死一色。

老小终须去,信前业道力。

纵使公王侯,用钱遮不得。

各身改头皮,相逢定不识。

完全是说佛理,没有故事、没有画面,枯燥乏味。境界也不高。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可以说辞藻华丽,但在七律这种体裁中,他思路不开阔,想象力贫乏,说理太多。比如他第一次见到刘禹锡,醉中写了一首诗赠与。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作者: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参考译文: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盘而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这首诗不乏真诚,但有几个缺点:1、感情不深,不强烈。没有不平,词意肤浅。2、只局限在刘禹锡个人命运,眼界太小;3、用词比较拖拉,不够精炼。请仔细读,与下面刘禹锡的唱和诗比较,就能体会到。

看看刘禹锡怎样回复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参考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你为我唱的一曲清歌,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刘禹锡反应之快令人惊奇。可能二十三年的情感郁积已久,写诗的意兴被白居易猛烈激发,留下了这么一首传诵千古的好诗,境界比白诗显然高出两个台阶。体现在三个方面:

1、感情强烈、深刻,但不颓废,没有怨天尤人。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这些都是具有强烈感情的字眼或者典故。这四句诗,凝聚了无限的人生沧桑;

2、不局限于自己的命运。刘禹锡有大局观,超过了白居易。沉舟、病树两句,超越了个人悲欢,而表达古代文人难有的豁达心理。

3、用语精炼,没有一个废字、没有一句可以浓缩的句子。每个字都像螺丝钉被牢牢铆住,轻易移动不得。

创作格律诗,如果要求高一点的话,需要作者多少有一点高贵的精神。

何谓高贵?

不汲汲于功名,不沉溺于俗事。识宇宙之无穷,知盈虚之有数。对人对自然,有同情感。志在高远而心怀谦卑。乐而不骄,清而不傲。此之所谓高贵也。如: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此作精神之高贵,固有高朋满座、流觞曲水吟诗为乐,而更在于作者眼光穿透快乐之表象,洞察生命的悲剧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乐一悲之间,王羲之胸襟之广、哲思之深,已可见矣。此诚所谓有境界者也!

自卑自谦,其语蕴藉。

自高自义,人所厌弃。

精神的高贵还体现在具有良知——

良知是什么? 互联网上有人如此陈说,大致是对的:

就是看到别人遭难你有同情心;看到老弱病残你有怜悯心;

看到欺软怕硬你有憎恶心;能对天地与生命有敬畏心;

看到作威作福你有悲愤心;看到阿谀奉承你有羞耻心;

在强权面前还能坚守正义;在邪恶面前不再保持沉默;

在暴政面前拒绝助纣为虐;支持善良正义,拒绝谎言作恶。(引自互联网)

要想写出境界不低下、品位不流俗的诗,应守住这些原则:

第一,写作的目的要单纯,少功利心。

境界高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为取悦自己而写的,而不是为取悦别人。好诗,很多时候,都是意兴驱动的结果。换句话说,你只有出于某种冲动,并愿意把诗歌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里,在一段时间内不想示人,或者只愿意与小圈子交流时,才可能写得出境界较高的诗。如果一开始就想取悦大众,就难免被大众趣味所诱导,不敢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独特表达。

第二,立意要高尚,态度要庄重。

态度很重要。整体而言,中国古代诗歌乃至全世界的文学艺术,都有一个规律:哀伤易得好,得意难为情。大多数杰出的艺术作品都偏于蓝调——悲剧、哀伤、忧愁等等。可以这么理解:人类需要文学艺术,疏导、排解、净化自身的悲情,是主要目的。纯粹表现快乐,比如喝了茅台酒就不停地写怎么过瘾,这样的作品虽然可以让人忘掉自己的不幸,但不容易成为伟大作品。

打油诗偶尔写可以,但写多了,容易败坏一个人的兴味。

2018年5月,时居国内,一位朋友把他的诗歌传给我,我看了,立意甚好,平仄也无大问题,但太张狂,好像扫除积弊就靠他了。我回复了一首诗如下:

           题  诗

诗赋贵天真, 方求立意新。

梦思游宇宙, 文藻拟珠鳞。

运笔应屏敛, 扬情莫自矜。

吟哦复斟酌, 偶意可通神。

第三,内容要正经,要基本符合公认的审美标准。

这一点,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都是好榜样。李白为杨贵妃写的《清平调三首》,虽是宫廷歌词,也不失庄重、典雅。

第四,遣词造句要反复推敲,避免庸俗化。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字眼。爱秾丽的,可以选择华丽的词汇;爱朴素的,可以选择清新的词汇;爱凝重的,可以选择一些艰深的词汇。什么词汇让你喜欢,就用什么词汇。用得多了,就能形成个人风格。

选词用字,对格调有重要影响。

比如“船”这种交通工具,有同义词:舟、蘭舟、帆、桅、楫、桨、蘭桨、棹、桂棹、筏、艇、舰等。

试看下面这首词: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阕: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蘭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如果把“蘭舟”(兰花树做成的小船)改为木舟”,本来它们指的就是一回事,但这首词还那么美吗?还有那么高的格调吗?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孤帆”改为孤船,虽然也是一回事,但境界就不是一回事了。

杜甫在写三吏三别的时候,就比较倾向于写实,比如《新安别》中的诗句: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这些诗句的内容,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有“哭声”带有想象。

而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多用夸张、想象,而非写实: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显然,杜甫因题材、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风格的写法、不同格调的辞藻。

有的诗人比较习惯用某些词汇,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李清照如此,李商隐也是这样。

比如李商隐的诗用词典雅华贵,带有一种富贵气。如: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作者: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但也有人认为,李商隐本身很贫穷,对富贵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艳羡,故多选富贵之词入诗,因此格调不算高。真正高的是王维。王维生活比较优渥,但写的诗如同工笔画,构图精美、配色合理,意境隽永,境界高于李商隐。

这或许也是有道理的。

但不论怎么说,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完美之作,具象而又抽象,境界之高,在唐诗里也是一流的。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辞藻也同样华美,但惝恍迷离,难以索解。其意境远离尘世,境界甚至高于王维的那些山水诗。

还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一个诗人,创作的状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不一样,所创作的诗境界有高有低、水平有优有劣,都是常见的。这一点,李白杜甫也难免俗,他们有时也写出了很平庸的诗,所以我们自己,也不要在古代大诗人面前战战兢兢,不敢写或者不敢表露。

读唐代诗人全集、选集,就能看得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习作:

游九龙湾酬黄九渊

清夜不能寐,凭轩听水流。

蛙声连翠谷,月色满雕楼。

江上漂游去,泉边沐浴休。

谁怜歌古调,携酒共山秋。

注: 七月十四、十五日,黄九渊君邀吾同游九龙湾,饮珍泉、品美食、游野山,泛清流,亦乐之至也,至今犹常念之。无以为表,书此以谢。二OO一年八月八日。

这首诗如何,大家自己去评。

最后,好的诗歌还要体现出创造力、创新力,让人眼前一亮或心中一动,给人以新鲜感、给庸常的生活带来新的刺激,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在大陆,我很佩服张庆辉先生的旧体诗。其好处在于对时代一些重要事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吻合时代关切,凝练表达,词句妥帖,而且在通透与含蓄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文字如太露骨就是口号句,不是诗,这是大跃进文隔的坏影响;太隐晦又难引起共鸣,钱钟书陈永正的诗都有此弊,不能发扬“诗可以怨”的传统,或者一点怨的痕迹都无,枉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能。郭沫若范曾更不值一提。在大半个世纪的时空背景下,陈寅恪刘逸生这些人才是中国诗歌正道的传人,但寥若星辰,在这一背景下看张庆辉的诗尤觉可贵。

阅世越深越广,越是觉得世间一些荒诞和邪恶超出想象也超出我文字表达能力,常有文字的无力感,愈知现代派文学艺术那些夸张、玄幻、穿越手法的合理性。卡夫卡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等,值得回忆。

 

关于spiritualgarden99

本人以文学为事业,55岁赴美,虽生计困顿,亦未放弃。本博客发表的文字包括几大类:旧体诗创作系列谈(21讲)、文艺与美学随想录、旧体诗作品以及散文之类。希望这个网站能长远保留这些文字,供后世阅读或品评。
此条目发表在旧体诗创作系列谈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2 + 9 =